The Meaning Of Life
人為什麼活著?我們為什麼在這裡?這是自古以來無數人都曾經問過的問題。我想現在我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沒有為什麼,剛好而已”。有人認為生物之所以活著是為了要把基因傳下去,就像我們的祖先把他們的基因流傳到我們身上一樣。但為什麼要將基因傳下去呢?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著看,並不是因為什麼特殊的原因讓過去的生命繁殖一直到現代,而是不會繁殖的生命就不會流傳到現代。細胞並不 “需要” 分裂,而只是不會分裂的細胞就不會有後代子孫,自然無法演化出我們這種複雜的生命體。因此人活在世界上沒有任何天注定的理由,我們只是隨機過程的產物而已。
那讓我們還在呼吸的原因又是甚麼呢?既然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的活著?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不想死而已。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原因,但不幸的這不在我想討論的範圍內XD 我想尋找的是正面的原因,是讓我們活著的拉力。
人的生命中尋找的,就是那些讓我們覺得值得活下去的原因,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被需要的感覺,或者是追尋自己的夢想,跨越一座又一座山峰時的成就感,又或者是跨越個體的超然體驗,以人類社會群體利益為己任的使命感。
很多人認為追求快樂就是人活著的目標,但追求快樂真的可以成為一個人生活的動力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先釐清「甚麼是快樂?」。快思慢想的作者在探討這個議題的時候將感受分為兩種,一個是實際上經歷的感受 (Experiencing Self,感覺自我),另一個則是記憶中感受 (Remembering Self,記憶自我)。人類記憶的不可靠眾所皆知,而 Daniel Kahneman 與 Don Redelmeier 透過一個絕妙的研究展現了兩者的分歧 — 大腸鏡手術。
在過去的年代無痛技術並不普及,大腸鏡手術是十分痛苦的,而兩位學者決定將 感覺自我與記憶自我的研究建立在大腸鏡的痛苦上。他們在手術時每隔一分鐘就詢問並記錄患者當下的痛苦程度,並得出了如下的圖表。
假設病患 A 跟病患 B 對於疼痛分數的感受是一致的,從上面這張圖表中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同意病患 B 有比較糟糕的大腸鏡經驗。然而在手術結束之後請病患們評估過程中總體的痛苦時,就算問句暗示他們要把過程中的痛苦累加起來,病患給出的痛苦程度卻是 A > B。因此事後,相較於病患 B,病患 A 較厭惡大腸鏡療程。
這形成了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活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或者是活在自己的記憶中?很明顯的在做決定時我們根據的是自己過往的經驗,也就是經過潛意識扭曲的、與事實偏離的印象。而當我們面對的是自身經驗時是否還有所謂的客觀與主觀呢?
這上也是談到”快樂”時會遇到的問題,快樂指的究竟是當下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事後回頭看的快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投注了許多心力,過程中十分痛苦,甚至咒罵自己當初為什麼要想不開。然而事後回想起來卻覺得這是人生中數一數二重要且珍貴的經驗。雖然一點也不想經歷第二次,但這段痛苦的經驗卻在日後帶給你無限的滿足感。這就是經驗的快樂與記憶的快樂發生衝突的地方。而這種不一定快樂的滿足感也是 Emily Esfahani Smith 所提到的”人生的意義”。或許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快樂,但我知道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而這個意義就成為了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也是我們認為值得活下去的原因。
根據前面的論述在此我想將快樂分為來自於感覺自我,以及來自於記憶自我。來自於感覺自我的快樂就是你當下的情緒感受,如果正面情緒所佔的時間比例大於負面情緒的時間比例,則就可以說是快樂的。而來自記憶自我的快樂則是當你真的花費心神去思考自己快不快樂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是源自於”意義”的快樂。因此這也顯示了為什麼追求快樂人生可能會更不快樂,因為第一直覺的快樂大多都來自於感覺自我,例如享受美食、不用工作、出去玩等等,但就算最終獲得了這些快樂,缺乏意義也會讓人不知道自己是為了甚麼而存在。而這樣說並不代表感覺自我的快樂不重要,維持好的心情在正常的生活中絕對有其必要性;因此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勢必是在兩者中取得平衡。
追求感覺快樂應該是人類的本能就不在此著墨更多了,這邊想簡單提一下 Emily Esfahani Smith 在 The Power of Meaning 這本書中提到人生中不同”意義”的來源,這幾個不同的面相比較容易帶給我們來自記憶自我的快樂並成為支持我們人生的意義。她認為我們可以由四個方向來追尋意義,分別是歸屬、使命、敘事以及超然。
歸屬
- 人類是社會動物,Émile Durkheim 在很早期的研究之中發現人一旦脫離社群,擺脫了社會加諸在人身上的”社群限制”就會有比較高的自殺率。
- 歸屬的重點在於主動關注他人,向外伸出援手以建立意義的起點。
- 我們追求的意義在於被”需要” (或許這是工具人存在最根本的原因(?
- 找到與你興趣相投、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
- 與這些朋友的相處可以讓你覺得人生值得活下去
- 最近剛好看到一篇非常荒謬的文章,而這個荒謬也證實了社群的力量以及人有多需要歸屬感
使命
- 使命是「穩定及影響深遠」的
- 不同於平凡的目標,使命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激勵我們採取行動
- 使命來自於自省與自我了解
- 我是誰,我想變成甚麼樣的人,做到甚麼樣的事
- 善用自己的優勢可以讓自己覺得 “我生來就是為了做這個事情的”
- 使命也可以很平凡,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庸的
世界上良善的增長,一部分有賴於那些微不足道的行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於如此悲慘,一半也得力於那些不求聞達、老實度日、死後亦無人憑弔的小老百姓 – George Elliot
- 我喜歡舉的例子就是路邊的肉羹店老闆人生的目標可能就是提供好吃的肉羹餵飽肚子餓的人,雖然很簡單但卻很有意義,少了好吃的肉羹店人生會變得更痛苦一點QQ
敘事
- 人類會追求連貫性,我們希望未來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一致
- 敘事可以幫你釐清你自己的想法,讓你回顧你的目標以及找到你人生的意義
- 說故事的時候重點不是真實發生的過程,而是你如何解讀自己的故事
- 寫下幫助別人故事的募款員比寫下別人幫助他的故事的募款員更積極打電話募款。
- 悲慘的故事在敘事的當下會讓人很痛苦,但這種痛苦也正是成長的機會
我認為敘事與其說是一種創造意義的方式,不如說是協助我們鞏固我們創造的意義。最近有一陣子心情一直很低落,在跟某位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這就是為什麼要看文學類的書籍阿,因為文學可以讓你了解到其他人的故事,藉此了解到你不是孤單的,也提供了其他人如何面對這些苦痛讓你參考。」這也是敘事的功能之一吧!
有趣的是最近看過的另外一本「為什麼要睡覺」,裡面提到了作夢的一個功能是幫助你處理日間遭遇到的情緒。作夢的快速動眼時期腦內的壓力因子(正腎上腺素)濃度非常低,而在這種狀況下透過做夢重播日間發生的事情可以幫助人腦的情緒處理。這也是為什麼某些特別尷尬、令人激動的事件在一段時間過後回想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強烈情緒的原因。或許敘事也有類似的功能?
超然
超然體驗大概(沒有個人經驗,只能用”大概” QQ)是透過接觸”壯闊的”、”無法描述的”體驗讓人了解到個人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 聽起來有點玄,但其實背後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 在進入超然狀態時,人用於在空間中定位、區分自我與非自我的後上頂葉活動減少
- 掌控理智的前額葉活動也會減少
- 某種層面上或許接近太空人描述的 “綜觀效應” (指從太空站看地球時會覺得地球上人類的紛爭都微不足道)
- 可能可以創造超然的方式
上太空看地球- 🌿🌿🌿🌿
- 走進自然中,跟自然比起來人類還是渺小的
雖然並沒有到超然的體驗但之前在看”霍金大見解”時,隨著霍金描述人類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於宇宙的探索,就覺得似乎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變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想想地球就這麼大,資源就這麼多,身為同單一種族的人類卻還在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吵真的蠻可悲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比爾蓋茲或巴菲特這種人生全破的人會如此關注於解決這些真正的問題的慈善事業吧(?
這邊只是簡單講到內容然後帶一點個人體驗,詳細的書摘(雖然也沒多多少而且應該沒人看)會另外放在一篇裡面(?
結論的話,就是人生沒有天注定的意義,我們只能自己創造意義,尋找自己活下去的理由。而若是不清楚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心理學的研究透過分析人類反應提供了一些可能的方法讓我們參考。
最後想提一點,網路時代資訊的快速傳播讓人們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 “快樂” 的人生。然而這些其他人的 “快樂” 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甚至根本就只是一種快樂的假象,除了無法讓人快樂之外還會讓人因為求不得更不快樂。而對付這種狀況最簡單粗暴的一個方式就是不要看,遠離這些會讓你不快樂的內容。不過提到這個話題,有一位朋友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我們應該要盡全力去知道所有的事情並且自行判斷事情的對錯,如果這件事情是不好的,那你就應該放下不應該被他影響。如果你選擇不要去看會讓自己不快樂的東西,那你跟那些只看中天的韓粉有甚麼不一樣。
對於這個論述我抱持著 50/50 的態度。首先我們並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生中有很多鳥事,光是應付這些鳥事然後讓自己至少 “表面上” 正常的活下去就已經足夠累人,我認為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情。再者,Daniel Kahneman 在快思慢想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情境。我們往往會覺得一個至死都不知道太太出軌,還深愛他太太的男人很可憐,但實際上不知道這件事情的他其實是過著非常開心的生活的。人往往很在意”事實”,特別是當事實形成了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但很多時候不知道事實能讓人更快樂;也就是說當出發點是為了 “快樂” 時,事實或許並不是這麼的重要。因此我認為面對網路上各種難以分辨真假、甚至會造成你負面情緒的消息,不要看是一個很合理的做法。但的確如同我朋友所說的,事實的不重要性並不能作為傷害他人或支持錯誤說法(例如不要戴口罩、不要相信科學家)的理由,我認為兩者之間的拿捏只能由個人自己權衡。(順帶一提,我在 IG 上做過事實究竟重不重要的民調,結果大約 50:50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