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noramus et Ignorabimus

共病時代

胖瓜
胖瓜
April 26, 2020

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Author: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 Kathryn Bowers

摁這本書再說甚麼呢,我們先簡單看一個例子。相信大家對於下面這個場景應該都不陌生:

來源

那你知道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種事情嗎?
一隻代號 C-265 的海獅,因為吃掉了太多保育類的鮭魚,體重甚至在一年之內翻了一倍,所以被奧瑞岡政府安樂死了喔,肥宅我還是少吃一點好了,怕豹 Q_Q

來源

其實奧瑞岡政府也是很人道的啦,他們先把他抓起來觀察一下,發現其實他已經重病到快要死掉了不適合再送去動物園,所以只好讓他安樂死了嗚嗚。這本書裡面有很多這樣子的有趣故事,沒有甚麼特別實用的知識 (知道動物也會尻尻對你的生活好像沒有甚麼幫助),但會讓人放不下來。

這本書的主題是 Zoobiquity (不是 Zootopia (?),中文翻作人獸同源學,基本上是一本描述獸性的故事。(本來想幫獸性放張 meme 的,但 google 了一下,摁還是算了)。人獸同源學強調動物跟人類的在生理,甚至心理上的共通性,認為許多疾病並非人類獨有,就連人類引以為傲的意識產生的疾病或現象都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例如憂鬱症、自殘、青春期衝動等等。

作者本身是有精神科經驗的心臟科醫師,於某次受邀監控動物手術時由獸醫師口中得知動物受到驚嚇之後也會出現類似人類章魚壺心肌症的症狀,因而開始思考人類與動物於生理與醫學上的共通性。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了人獸之間的共通性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醫師與獸醫師若能合作交流一定可以相互學習並獲益。

但現實世界往往不是那麼美好,不同科的醫師往往會產生優越感,通常治療難度越高的科別優越感越強,在同是人類醫師的狀況下都是如此,遑論醫師與獸醫師之間的鴻溝。獸醫師之間甚至有個笑話,「如何描述醫師:只會治療單疫物種的獸醫師」。有感於此作者發明了 “人獸同源學” 這個詞彙,並定期籌辦研討會促進雙方交流。本書所寫的就是作者觀察到不同領域的人獸共通性。

如果要下聳動一點的標題,這本書的介紹可能會變成「驚!沉睡嬰兒的致命殺手」、「跟著動物園做到三件事,你也可以輕易減肥」、「貓王吸引力背後的祕密,一個簡單的小動作讓你有巨星魅力」。不知道這樣介紹大家會不會比較想看呢XD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蠻高的,內容很扎實,我覺得很適合當作調劑身心的閒書;看完之後還能多出許多茶餘飯後的談資呢!比如說談到時下最流行的 超★前★佈★署 你就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最新學到的新知識了喔 : D

好啦幹話說了這麼多,下面附上充滿各種光怪陸離故事的重點節錄啦

01 當怪醫豪斯遇上怪醫杜立德

作者某應洛杉磯動物園之邀治療獠狨的心臟疾病,獸醫警告他一直盯著獠狨看會引起捕捉性肌病,就像動物在被掠食者捕捉或被追捕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而對肌肉產生毒素,損害心室功能。讓作者想到人類的「章魚壺心肌症」,章魚壺心肌症病人的動脈非常健康但心臟出問題。而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包含摯愛死亡或情緒受到衝擊。證實心臟跟心智有很大的關聯性

而人類跟動物之間的關聯讓作者想到人類與動物生物上的相似性,進而思考是否有其他案例、是否可以從動物醫療中借鏡。例如

  • 美洲豹會得乳癌也會有跟人類一樣的 BRCA1 容易得乳癌的基因
  • 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黑色素瘤,也會得血癌
  • 大猩猩也會主動脈破裂
  • 無尾熊也會得性病
  • 動物也會飲食過量或暴食、過胖過瘦因素也跟人類類似

而除了生理醫學以外,動物也會表現出類似人類的精神疾病。會自殘的馬、憂鬱的黑猩猩、會成癮的大角羊等等,而治療他們的手段也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好處。

深同源性描述好幾組幾乎完全相同的基因存在於不同的生物之間,負責在跨物種間打造相似的結構與本能反應。表觀遺傳學則探討感染、毒素、等環境因素如何啟動與關閉基因作用。表觀遺傳學深同源性是一體兩面。


02 心臟的假動作:為什麼我們會暈倒

人在受到驚嚇、害怕或是受到刺激時有時候會直接昏倒。動物也會,無論是馴養的或是野生的。在這種有壓力的情況下生物往往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而引發過去稱呼為戰或逃反應,可以提高生物的存活率。但現在應該更新為 “戰或逃或暈倒” 反應。

本能的求生反應

在極度的壓力或刺激下可能由副交感神經放慢心跳,而大腦進一步關閉身體系統的運作。此類的狀況包含發現自己犯錯之後、要上台之前的噁心感與不適。而這個機制也有利生存:

  1. 裝死的鴨子可以騙過年輕的狐狸、有人在逃出納粹集中營之後的追捕中暈厥而逃過一劫
  2. 副交感神經作用下有可能大小便失禁,進而引發掠食者的厭惡反應。
  3. 降低身體的活動力,減少被掠食者發現的可能性,在年幼的動物甚至還未出生的嬰兒上都可以觀察到心跳減緩的反應。

這樣的行為最早可能源於水生掠食者會透過心跳聲尋找獵物。

除此之外動物還可以透過散發出無利可圖信號 (signal of unprofitability),例如草食動物用彈跳的向掠食者表明眼前動物精力旺盛不容易追捕、人類用鼓脹的二頭肌表示別惹我。


03 猶太人、美洲豹與侏儸紀癌症:古老病症的新希望

癌症的成因

生物必須不斷的用新的細胞取代舊的,複製基因的過程雖然十分精準但偶而還是會出錯,這些逃過校正的漏網之魚就形成突變。當突變發生在細胞的自殺機制的基因時細胞就不會在出錯時自殺而成為不死的細胞,同時還會在複製時將出錯的基因一併複製而形成癌症。

已知有多種行為、接觸某些物質會提高致癌風險,但也只是風險而已。這一切都還是機率與運氣,只要細胞會分裂就有可能產生癌症。

侏儸紀癌症

許多動物也都會得癌症,而其中許多癌症跟人類的症狀都很像,除此之外甚至昆蟲、植物也都會得癌症甚至遠在侏儸紀時代恐龍就會得癌症了。許多環境元素,例如火山灰、輻射等都會致癌,致癌物質並不是人類出現後才有的。

皮透悖論

既然癌症來源是細胞分裂,那細胞比較多、較大型的生物是不是就比較容易得癌症?實際上較大型生物得到癌症的機率反而較小型生物低,(可能是他們代謝與細胞分裂周期都較慢)。皮透悖論給我們的啟示:

  • 研究大型動物較低罹癌率的機率是否可以加強人類預防/治療癌症的能力
  • 比較人類與動物的癌症可以有些新發現

BRCA1 是負責校正複製基因的基因,如果因為突變而改變行為則會導致較高的罹癌率。許多德系猶太裔婦女與生俱來就會有突變過的BRCA1,因此有較高的罹患乳癌機率,而同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 BRCA1 突變的動物身上。泌乳動物例如乳牛或山羊相較其他動物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而若是證明泌乳相關的賀爾蒙或泌乳本身行為可以預防乳癌則或許可以適當引導女性泌乳以避免乳癌。

動物的癌症

觀察每個地區動物的狀況或許可以做為人類健康的警訊

  • 。加拿大聖勞倫斯河口曾經短時間內有大量白鯨死於癌症,而後當地人也出現相同狀況。
  • 俄羅斯炭疽病外洩最先死亡的也是當地動物。

因為跟人類生活環境類似的關係狗很適合當作人類健康的哨兵,而且狗的癌症細胞相較一般用來研究的小鼠更接近人類,並相較有缺陷的小鼠正常許多。將動物的腫瘤與人類腫瘤相比較的研究被稱為比較腫瘤學。現今治療骨肉瘤以及黑色素瘤的方法就是如此而來的。


04 性高潮:人類性行為的動物指南

種馬往往被作為性慾旺盛、性能力強的比喻,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敏感,需要滿足諸多條件的環境才能放鬆交配。壓力、恐懼、困惑或是群體內存在支配的雄性等都會讓種馬無法順利交配。同樣的狀況也可見於人類身上。

而性行為的狀況往往對於可以做為健康狀況的參考,但一般醫師往往因為隱私或文化問題而不會開口詢問,相反的獸醫師就沒有這個限制。研究動物的性行為可以更了解人類性慾,甚至可能找出治療性障礙的方法。

巧妙的繁衍策略

透過受精的繁衍行為最早開始是直接將配子散佈在水中,而後衍伸出了體內受精大幅提高生育機率,而可以達成體內受精得歸功於陰莖的出現。

陰莖的歷史與各式各樣的陰莖

哺乳類有三種陰莖

  1. 真的骨頭:囓齒動物、蝙蝠、除人類以外的靈長類
  2. 粗厚組織構成的棒狀:豬、牛、鯨魚
  3. 運用流體力學的可收縮式:人類、馬、非哺乳動物

勃起的過程:

  1. 陰莖平時處於適當收縮的狀態,若加強收縮則會像泡到冷水那樣縮起來
  2. 勃起由陰部神經下令放鬆開始,使得動脈擴張血液流入
  3. 如同任何動脈擴張一樣會釋放出一氧化氮,進一步讓平滑肌放鬆引入更多血液,一氧化氮也是威爾鋼的成分喔 : D
  4. 壓迫周圍靜脈血流,阻止血液流出

勃起陰莖內的壓力跟大蟒蛇絞殺獵物的壓力一樣。為了抵抗這樣的壓力,海綿體由一層膠原纖維構成的網狀膜包覆,同時可以提供剛性。這個組織跟河豚會膨脹的組織相同。

人類男性的射精機制由來已久,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跟人類有同樣的射精機制。性高潮的體驗跟深度放鬆有關,且類似海洛因吸食者將毒品推入血液中的快感。

勃起分兩種:

  1. 生理性的勃起:受下半身的神經控制,只要有收到刺激就會發生
  2. 心理性的勃起:受大腦控制

將大腦加入勃起的行為可以讓提高動物的繁衍機會,並且提高交配安全。讓雄性動物在交配之前先評估周遭環境是否夠安全。嚇到軟掉不是說假的喔(?

大自然的春宮畫

動物會透過尿液中的化學分子分辨雌性是否處於排卵期,為了增強嗅覺而出現了裂唇嗅。裂唇嗅行為同時代表了性慾跟厭惡,貓王著名的性感笑容就有參雜了部分裂唇嗅。雄性也會用尿液中的賀爾蒙表達自己的繁衍狀態。

除此之外動物也會利用視覺或聽覺表示準備好繁殖,而光是這種感官刺激就能提高繁殖機率,例如在鳥類復育中讓母鳥在受孕之前先觀看一段公鳥求歡的影片有助於提高受孕率,這個發現或許可以適用於治療不孕症。

性的刺激由許多感官而來,相對的也會有些類型的刺激使得大腦中止性行為的準備,讓動物可以在遇到危險時迅速停止性行為而面對威脅。但這個機制也造成了困擾今日許多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恐懼與焦慮會讓人無法放鬆而無法達到勃起狀態。

數百萬年的危險世界交配演化出某些動物快速射精的能力,可以越快移交精液的動物就有更好的機會繁衍後代,還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許多雌性受精。除此之外縮短黏膜接觸的時間也可以減少染病的機率。也就是說,早洩可能是種優勢。

多采多姿的動物性生活

從演化(有利繁衍)的觀點來看動物不需要自慰,但實際上野生動物花樣百出,自慰、交換手淫、口交、海豚的噴氣孔性交、同性肛交等等都存在在自然界中。同性性行為在自然界是很常見der。而長久以來一夫一妻制當中雄性才是浪子的觀念也被推翻,雌性的濫交也是常態。

在人類世界中被視為不道德的性行為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見;雄性臭蟲會用強姦的方式交配、蛙類跟綠頭鴨上可以發現戀屍癖。而跨物種的性更從性行為開始就存在。絕大多數的動物性生活都不是以生殖為目的,除了繁衍下一代,性還能增進個體間的親密關係並提供慰藉。

性感凹背姿

母馬在排卵期會用行動向公馬求歡,人類女性其實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女性排卵時往往會穿得較大膽,活動範圍會比平日大。男性認為排卵期的女性較具吸引力,脫衣舞孃在月經週期最容易受孕的階段會得較多的小費。大學學齡女孩在排卵期會減少打電話給父親的次數 – 被假定為某種對抗家庭內性吸引力的生物防衛機制 (青春期容易頂嘴也是同樣的狀況)。

男性與女性的性高潮機制相似,在胚胎發育時並沒有區分男性或女性,生殖器源自相同的生殖母細胞。但全球有高達四成女性有性功能障礙,心理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的效用極為有限。而從獸醫師的角度來看很可能女性只是不在發情期內而不願意性交而已,如同某些動物在非發情期也會用威嚇雄性的手段來阻止性交。

雌性動物願意交配時可能會受賀爾蒙影響擺出凹背姿,而觀察人類著名的性感照片中姿勢也都接近凹背姿(例如瑪麗蓮夢露的經典照片)。高跟鞋其實就是強制的凹背姿。

05 欣快感:追求興奮與戒除癮頭

動物也會有藥物成癮問題,。成癮問題為一種大腦疾病,

癮君子

野生動物也會食用具有至幻性的食物,例如嗑光塔斯馬尼亞罌粟田的澳洲小袋鼠、亞洲鴉片產區的水牛、美國西部啃食瘋草的牛馬。更甚者,只要一隻動物吃了瘋草可能整群都會跟著一起嗑藥,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

愛嗑藥的小袋鼠 (wallaby)

渴求藥物、耐受性提高、更頻繁的使用藥物、乞討藥物這些行為並非人類獨有,也不需要高度發達大腦,連昆蟲、爬蟲動物都會有成癮行為。這代表

  1. 動物與人類以演化出受體來對應具成癮性的藥物。可能是因為它增加了動物存活的可能性。
  2. 成癮或許並不只是人類意志力的問題

虛幻的幸福

動物所有有助於求生的行為都會獲得正向的回應,相對的攸關生死的問題則會帶來負面回饋。而這些正負面回饋來自於腦中的化學物質。例如人類在進行維生相關活動時 (累積財富、吃東西、買東西) 也會有正向回饋。人類會有情緒的原因正是因為情緒幫助生存。

而毒品則是斷開鎖練,斷開連結,讓動物不再需要執行特定事項就能獲得愉快。成癮藥物告訴使用者的大腦他們已經完成了維生所需的重要任務,因此使用者甚至可能完全停止生活中的真正工作。就像下面這張圖:

成癮的報償

物質成癮跟行為成癮在大腦內的神經化學反應是一樣的,會成癮的行為都是提高適存性的行為,就連手機成癮也是尋求社會連結、配對機會以及有關威脅的資訊。

動物訓練也是創造一種行為成癮。動物間的異質性讓他們對相同成癮物質會有不同的反應,而研究顯示容易成癮是會遺傳的。環境也會影響到這個基因,童年是影響對成癮物質反應的重要時期,延遲第一次使用藥物的時間點可以有效防止成癮。對抗成癮的方法其實就是嘗試由其他行為產生一樣的化學物質,例如運動會產生腦內啡、加入社交群體會促進類鴉片分泌等。


06 魂飛魄散:發生在荒野的心臟病

驚嚇或是情緒衝擊會提高人類發生心臟病的風險,也就是說人真的有可能會被嚇死;而野外動物也有同樣的狀況,會在受到驚嚇時心臟病發而死。

心碎症候群

受到驚嚇的時刻大腦往往會過度反應。對於危險的過度反應是一種演化上的保護機制,因為錯失反應可能就葛屁了。過度反應這是過敏的來源,焦慮症、恐慌症也有可能是病態的過度反應。除此之外,過度反應更可能造成心臟病;在英國跟阿根廷因福克蘭開戰後四年的世足賽,兩國打入 PK 賽的張力提高了 25% 當天英國各地心臟病發作率。研究顯示足球的 PK 賽對心臟影響之大以致 FIFA 甚至考慮將其移除。

心碎症候群指的是嚴重的壓力會改變心臟的化學作用、形狀。過度的壓力或驚嚇會在完全健康的心臟底部產生一個類似捕捉章魚的工具,這種症狀被命名為章魚壺症候群。

驚嚇、害怕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湧出壓力激素,但有時這些壓力激素過多反而可能致死。

捕捉性肌病與猝死症後群

獸醫觀察到動物在被激烈追逐、捉捕後雖然沒有受傷但還是有可能死亡。例如被獵人追捕野牛、被直升機圍捕的野馬等等,漁民也有發現被拖網捕捉的龍蝦肉質會爛爛的。其背後的機制是讓動物加速逃離的神經物質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導致橫紋肌溶解。而就算沒有追逐,動物被捕捉時大腦也會因為要孤注一擲而大規模的分泌兒茶酚胺。

大規模的噪音對大腦而言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此也會提高心臟病的可能,丹麥管弦樂團在哥本哈根動物園旁演奏時就嚇死動物過。同樣的狀況也會造成嬰兒猝死症候群,嬰兒趴睡時會因問心臟的物理壓力而減緩心跳,而噪音類的聲響會更進一步降低嬰兒心跳,可能因此造成心跳過低而死亡。

高度發達的人類大腦更可能受到各式各樣抽象威脅的影響,例如安隆案的要角在審判前發生心臟驟停。頭腦會影響心臟,無庸置疑。這也造成了反安慰劑效應:當人們深信他們將被傷害時身體就會跟著受損,就算實際上並沒有外來的傷害。因此外科醫師往往傾向不要幫堅信自己活不下去的病患開刀。反安慰劑效應有可能是巫毒背後的科學,也就是說受巫毒詛咒可能單純是自己把自己嚇死的。對於壓力的反應跟基因有關解釋了為什麼巫毒只會發生在特定地區。

獸醫師已經意識到過度壓力可能致死,因此在捕捉動物時會採去特殊的減壓措施嘗試減低影響。人類醫師應該也要注意類似狀況。作者提議用 fear/restraint-associated death events 命名類似事件,人與動物的症狀有同樣的命名可以讓醫學更重視兩者之間的類似性。


07 肥胖星球:為什麼動物會變胖?他們如何變瘦?

肥胖看起來是人類獨有的問題,但事實上住在野外的動物當食物來源充足時也會不斷地吃。「我們天生就被設定成會攝取超過日常份量的資源」。甚至有海獅因為吃了太多洄游的鮭魚而被安樂死 Q__Q

斯洛伐克人曾經覺得某個湖泊中有特殊肥美的鯉魚,但發現他們其實跟其他地區較小魚同種,只是胖到他媽都認不出來而已……

肥胖是一種環境疾病

我們的遺傳特徵與我們面對環境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知道該吃什麼的心臟科醫師一樣敵不過肥胖食品的誘惑。從演化角度來看,肉類跟精製糖可以用最少的力氣獲得最高的養分,他們提供更多卡路里也更容易消化。

野生動物體重會隨著自然週期變化,大自然會用週期性的食物匱乏、掠食者的威脅而控制野生動物體重。效仿野生動物的減肥的三個原則:改變你的環境

  1. 減少四周的食物數量
  2. 不時中斷進食
  3. 每天耗費大量能量覓食

許多動物園慢慢轉向用屍體餵食,並且模擬動物的野生環境讓他們需要付出勞力才能吃到食物。而人類已漸漸脫離這種環境了。

動物園營養師透過讓灰熊的飲食環境回歸類似自然的型態成功的讓芝加哥動物園的兩頭灰熊減重,或許值得我們借鏡。我們或許可以考量食物的容易取得性以及季節對代謝的影響。

秘密藏在腸道裡

生物體內的生物時鐘會依照星球的日變節率調整,影響生物的攝食與消化作用。遠在最古老的單細胞生物體內就存在這個機制了。

人體的生物時鐘由視交叉上核負責,各種外部訊號,包含溫度、飲食、睡眠、社交互動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而日光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對於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由動物研究顯示輪班工作會導致肥胖或許是因為光暗週期被打破,因此雞農會透過操縱光暗週期增加雞隻的體重。

有些動物有可以伸長或收縮的腸道,越長的腸道吸收營養的表面積就越多。某些鳥類的腸道會在遷徙前數周增長以累積營養。賀爾蒙、藥物、壓力會影響人類體重的原因或許跟影響了腸道肌肉有關。

腸道內的微生物也會影響消化與代謝,甚至會影響食物選擇。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總是吃不胖。動物營養學強調先餵微生物再餵動物,畜牧業用的抗生素本身就會改變腸道菌叢而提高動物的熱量吸收率。

肥胖會傳染嗎?

有些蜻蜓不會與其他蜻蜓爭鬥,其實是因為他們感染了寄生蟲而太胖了。寄生蟲透過排泄物質改變蜻蜓的新陳代謝。而寄生蟲也會傳染喔,所以其實肥胖是會傳染的呢(?


08 有多痛就有多快樂:痛苦、快感和自戕的起源

就算是心智與生活都十分正常的人類依舊會出現自戕的行為,精神科醫生至今無法找出切確的原因。

動物身上也會出現這種行為:鳥會拔自己的羽毛、狗會不斷地舔自己直到皮膚炎、貓會有秘密舔毛者、烏龜咬自己的腳等等。

壓力、孤立與無聊

動物存在許多強迫性行為,人類強迫症患者會不斷洗手,貓可能也會不斷的自我清潔,獸醫師稱之為過度梳理。

梳理是項常見於自然界的活動,梳理的用處包括感覺很舒服、可以去除寄生蟲以及可以增進社會連結。連蛇都會再用餐過後用地板擦臉。梳理會釋放類鴉片到動物血中。有些不明顯的梳理行為也有同樣的效果:咬指甲、玩頭髮的行為有強大的自我鎮靜效果,跟擠痘痘一樣這算是一種 release-relief 的行為,而割腕者可能只是這個行為過了頭而已。

疼痛跟梳理一樣會釋放類鴉片物質,這也可能是自戕者對此上癮的原因。研究顯示猴子在咬自己前 20 秒心跳會顯著升高,而在咬到自己的瞬間心跳會驟降,創造出類似安寧鎮靜的感覺,割腕者也有同樣的狀況。

獸醫師歸納出引發自戕行為的三大原因,壓力、孤立與無聊

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認識我的人可能知道我會咬指甲,不但會咬到面目全非,偶而還會咬到手指邊緣流血,常常會有人問說你這樣不會痛嗎,會痛幹嘛咬,但其實這個行為對我來說很難控制,因為我甚至沒有意識到我正在咬指甲。印象中咬指甲應該是從小學的時候開始,記得是覺得上課很無聊不知道幹嘛所以就咬咬看。但到了高中大學之後咬指甲就變成一種壓力下無意識的動作,在越焦慮的時候咬得越兇,或者是一種逃避當下在做的事情的手段。說實在我也不知道咬指甲對我有甚麼好處,但就是會停不下來,可能真的是腦袋內的化學物質吧 QQ

建立生活目標

為大猩猩動手術時醫療人員會幫猩猩塗紅色指甲油、製造沒有用的誘餌線痕、把口香糖黏到猩猩身上。為的是讓大猩猩分心而不要注意到真正的傷口。人類治療師也會建議自戕患者用非傷害性的手段製造疼痛或轉移注意力,例如把手戳進冰淇淋中、用紅筆畫出傷痕並用冰塊模擬血流等等。動物的這種行為在有了同伴後會大幅減少,人也是如此。透過互助團體建立生活目標也是目前治療自戕行為的一種方式。


09 進食的恐懼:動物王國的飲食障礙

飲食失調在全世界盛行,患者多半容易擔心和焦慮;神經性厭食症與焦慮症常常被一併被診斷出來。動物同樣會有暴食、偷吃、囤積食物等行為,神經性厭食症或暴食症也為在特定環境下出現在特定動物身上。由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上來看厭食症跟暴食症狀況可能是相同的。

大自然的用餐環境充滿了危險,人類的用餐環境雖然沒有危險,但生活環境中的壓力依舊會觸發同樣的生理反應。

在有天敵的情況下蚱蜢會放棄高蛋白的食物而狂吃醣類與碳水化合物,因為他們較容易分解與吸收。狼群的消失與出現會影響鹿群的進食習慣。在有掠食者的狀況下動物會知的更少或延遲進食時間。

焦慮的兩極表現

動物也會儲存食物以對抗挨餓。人類的囤積行為可能是內心擔憂不安的徵兆。神經性厭食症大多數都為焦慮症所苦,包含強迫症和社交恐懼症。豬隻也會出現因分離、社會壓力產生的豬隻消耗性症候群。

強大的社交壓力

人類的神經性暴食症可能會傳染,動物的反覆咀嚼/嘔吐行為也會。當猩猩群中的年長者出現這個行為時年幼的大猩猩就會模仿。嘔吐的行為可能來自於社交或生存壓力,例如毛毛蟲會用嘔吐來應對挑釁。


10 無尾熊與淋病:感染的神祕威力

在 2009 的澳洲大火中有張非常有名的消防員餵無尾熊喝水的照片,而照片中的無尾熊後來在當年八月死於淋病。

消防員餵大火中的無尾熊喝水

由於文化的關係人類往往會避談性病,而動物界的性病非常常見。想想他們完全沒有相應安全措施,沒有全部都得性病才奇怪。

性病非常難對付,或許人類醫師可以嘗試從動物性病中找出人類性病的解決方法。此外,了解傳染病的途徑也有助於預防疾病。動物的性病細菌可以透過人類吃下而傳染人類。陰道滴蟲原本是腸胃病菌,後來除了陰道還跑到口腔內、梅毒原本是皮膚病、愛滋原本只存在在猩猩上,是透過食用野味或沾染到體液才傳染給人類。

奸詐的性病微生物

病菌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狂犬病會引發恐水症,或是會讓人有啃咬的衝動,前者無法解釋演化原因但後者可以協助病菌傳播。蟯蟲會讓患者抓搔肛門使其容易傳播。弓蟲會讓囓齒動物不怕貓,而貓科動物的腸道是最適合弓蟲繁衍的場所。HIV 和梅毒會影響人類,愛滋會引起失智,後期的梅毒患者會變得自大、衝動缺乏抑制能力。

性病毒可以透過提高性慾的方式讓他們容易傳播,在昆蟲與植物上都會。植物也會變得放蕩(?),花會開得特別美。動物可能會在性行為前觀察對方生殖器狀況並在性行為後清洗自己的生殖器,還有動物會在性交之後尻尻來清洗生殖器喔。

我們會不會太過乾淨了?

過於乾淨也有其危險性:從來沒接觸病菌可能導致過敏,缺乏與入侵者對抗的免疫系統有時候會開始攻擊自己。因此自然界中並非所有疾病都需要治療,過度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催生超級細菌。這代表小孩生出來應該要丟到鄉下的田裏面滾一滾比較好嗎(?)


11 離巢獨立:動物的青春期與成長的冒險

衝動的青春期並非人類獨有,草履蟲也有細胞核與細胞質發生變化的青春期。跟人類一樣,動物的青春期也是在冒險與錯誤中學習的時候。

成為青少年本身就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攀升的死亡率多由重大外傷造成(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保費較高、較難租到車)。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動物上。

青少年愛冒險並非他們的選擇,而是大腦中化學物質的變化。青春期的老鼠也比較衝動,會主動尋找新鮮事。

愛冒險是不可或缺的,青春期是動物獲得生存知識的時期,但可能會以生命為代價。不只人類會由長者傳授青少年知識,魚類某種群體攻擊就是讓年輕的魚隻到威脅就在附近。跟青春期動物要了解掠食者一樣,恐怖的車禍影片只是成人強迫青少年了解車子的一種方式。動物會逃避很危險的眼神對視,青少年也會。

動物也會離家獨立,離開原生族群而加入陌生的群體,就像青少年離家上大學、工作等。某種程度的衝動是必要的。青春期的衝動跟日後的社會成功有關。唯一比冒險還危險的是不冒險。父母要嘗試理解並視之為演化的必然。

青春的衝撞

海獺也會有由全部男性成員組成的單身俱樂部,就像男性更衣間一樣,沒有壓力,年輕男性向年長男性學習社會規則。在兀鷹復育計畫中缺乏導師的兀鷹不知道如何生存然後就死掉了 QQ

鳥類也會有男女一起混但不談性,時間到了各自回家的現象。光是跟同儕相處就能分泌多巴胺。

但社會也是很危險的,捲尾猴的主要死因是跟其他猴子發生衝突。猴子也會哄騙其他年輕猴子去做自己不會做的危險行為。

群去的違法與犯罪行為較可能發生在青春期的群體中,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

青春的印記

過去對霸凌的解釋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但其實霸凌者往往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可能只是想展現力量與優勢。與眾不同的個體最容易被攻擊。而小時後最常被攻擊的雛鳥長大後最有可能去攻擊其他雛鳥。在動物界遇到霸凌時認輸可能會更安全。


12 人獸同源學

1999 年紐約出現大量暴斃烏鴉,紐約動物園的獸醫發現園內鳥類開始大批死亡。獸醫發現傳染病毒媒介可能是蚊子,也有可能傳染人類。之後果然出現症狀,CDC宣布是聖路易腦炎,但聖路易腦炎的症狀並非動物園動物的症狀,但 CDC 不鳥她。最終她求助於陸軍實驗室並證實這是一種黃熱病:西尼羅病毒。事件之後美國也較重視人畜共通傳染病。(這個事件在 The next pandemic 裡面有提到,當時是站在 CDC 角度說故事)

獸醫跟醫師是否能站在平等地位溝通對於未來的醫療發展是一大關鍵。今日醫學最令人振奮的想法其實跟數百年前的人類想法相同,那時候人類醫生往往兼職動物醫生。動物傳染病會由各式各樣的媒介傳染人類,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弓漿蟲、萊姆病等等都是由動物而來的,動物的疾病是人類對抗病毒的前線。

胖瓜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