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noramus et Ignorabimus

麥肯錫新人培訓七堂課

胖瓜
胖瓜
March 8, 2020

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 Mentor 推薦說裡面解決問題的流程值得參考,可以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也比較不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過去一直不知道麥肯錫到底在紅甚麼,總覺得顧問明明就不會比各個產業的人還要更了解自己的產業,為什麼各公司還要花大錢請麥肯錫來解決問題呢?而看完這本書後可以有個模糊的感覺,麥肯錫顧問強的應該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其實這本書裡面很多都是只很基本的觀念,可能平常會覺得模模糊糊有個概念卻又說不出來是甚麼。而這本書點破之後就會覺得豁然開朗。相信大家平常都會有這種經驗:在解決 A 問題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考慮 B 條件,只好修改原本計畫好的方法。好不容易改好,結果在做得差不多時卻又發現漏掉了 C 狀況。最終因為改來改去整個計畫亂七八遭,就算能勉強運作也讓人心驚膽顫。這種時候往往會困惑明明一開始就有好好規劃,但為什麼最終會如此狼狽呢?這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好好思考”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大學生或是像我一樣剛出社會沒多久的新鮮人讀。裡面簡單的講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以及做事的態度。當然並不是說讀了這本書,學了裡面的概念與方法就能從此一帆風順或變得跟麥肯錫顧問一樣厲害(那種人的毅力都很可怕,慣於安逸的我做不到 ;-;)。但至少正確的做事態度與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我會推薦想要變得更好的人看看這本書,就算熟悉了其中的方法的人也可以與自己的行為相互印證。重點整理如下:

01 態度

顧客至上主義:
  並不是指”顧客說的都是對的”這種狗腿又毫無邏輯的話,而是永遠要切身體會顧客面臨的困境,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的策略必須經過實證有效,且必須要是客戶可以使用的方法(如果提出的方法不被客戶員工接受,那一定是沒有準確的考慮到客戶需求)。
  這點可以跟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內容相互應證,所有的軟體都是寫出來給人用的。軟體工程師必須要能徹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設計出有用的軟體。且一個有用但用起來非常不直覺的功能就不是好的功能。

以積極的態度追求完美:
  所謂積極的態度大概就像下面這張圖一樣吧。

來源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逃避挑戰(當然我認為前提是是項合理的內容,如果客戶或主管要求你讓豬長出翅膀在天空上飛…那還是塊陶吧(?)。至於如何界定挑戰合不合理又是另一個很困難的工作了),無論這項工作多困難,只要有完成的可能就要不斷的思考與嘗試。沒有試過,又怎麼知道不可能呢?與其邊抗拒邊不得已的做,不如一開始就全力以赴反而能夠有效率。與其去想這件事多困難,不如想想自己能從中學到甚麼吧。
  另外很重要的是追求完美,對的東西,就算只是小小的細節也要做到,不能妥協。

02 解決問題

  1. 思考問題
    • 對方問的問題可能不是他”真正”的困擾(很有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單純解決對方問的問題可能有用處,因為真正的困擾沒有被解決,所以在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應該是要思考「真正的」問題是甚麼?同時要能夠判斷問題的真假。

      舉個例子:
        你朋友阿肥跟你說他好困擾減肥都減不下來,有沒有甚麼減肥的方法
        這時候應該要想,「為什麼阿肥要減肥?」,問過阿肥之後才知道原來阿肥曾經被太胖了這個理由拒絕,因此覺得只有減肥了才有機會交到女朋友。這時候真正的問題是「阿肥要怎麼樣才能交到女朋友?」,而減肥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解答而已。若只是一味的追求如何減肥,很可能在減完肥之後發現還是沒有交到女朋友,這樣不就努力全部白費了嗎?(以上故事純屬虛構(?))
    • 分離現象跟原因:我們應該要專注在真正的問題,也就是「原因」而非因此表現出來的「現象」,以上面的例子來說,「現象」是阿肥被用太胖這個理由拒絕,單純的想要避免這個現象是沒有用的,因為真實的「原因」可能並非如此。
  2. 分析問題的成因
    • 列出可能造成問題的所有因素,要注意這些因素應該要「不重複」且「無遺漏」
    • 提出假設以尋找重要的因素,而後驗證假設。
  3. 倒出解決策略
    • 遵守「天空、下雨、傘」的邏輯:
      天空、下雨、傘分別代表了「事實」、「意義」與「手段」,由最初引發問題的事實開始,思考這個事實背後的意義,也就是”真實的問題”,最後尋找出相應的手段以解決問題。
    • 解決方式不要受目前條件限制:就是因為現在的條件才會引起問題,所以應該要思考理想的狀態與條件。重點不是會變成怎麼樣,而是想變成怎麼樣。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問「為什麼?」以及「然後呢?」
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因素影響這個問題?使用某種手段可以解決某個因素,然後呢?為什麼這個手段有用?

03 蒐集資料的技巧

  比起資料多寡,能夠”正確地”使用資料才是最重要的,在蒐集與處理資料時有幾個重點:

  1. 搜集資料是過程而非目的:在蒐集資料的同時要思考這個資料有甚麼用處,要如何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分析結果?勇敢拋棄不重要的部分。
  2. 永遠要追求第一手資料,與其參考各類白皮書不如直接去問當時製作白皮書的人。
  3. 除了分析之外還要創造,不要拘泥於眼前的情報或數據,要嘗試全新的觀點並試著找出其中的意義,平時可以多觀察生活中發生的事例與見聞,或許突然會用到呢!
  4. 由客戶的觀點出發解讀資料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對貴公司來說,這項資料的意義是‧‧‧‧‧‧」,會比起「我們可以從這個資料觀察到‧‧‧‧‧‧」來的動人。

04 提高問題解決力

  在任何接收資訊的時候(看報章雜誌、與人對談時)訓練自己把資訊分成”事實”與”意見”。事實能提供我們資訊,而意見能讓我們了解他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問清楚這些意見從何而來能夠幫助我們判斷資訊的有效性。

  學習「發問」:如果真的掌握了問題的核心,那應該要能夠在三十秒內簡單扼要的解釋這個問題,如果無法達到這樣就應該回頭想想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甚麼?同時當問別人問題時不要有任何的預設立場,要用學習的心態向對方請教。若能讓對方與你在某件事情上有共鳴則會讓對方更願意幫助你,”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這便是所謂的富蘭克林效應。
不斷地問自己”要如何達到目標”,人類會不自覺地特別注意最近心中在想的相關事物(Priming?)。比如說在想要不要買某雙鞋子時,就會在捷運上特別觀察人們的鞋子。所以若能常常問自己要如何達到目標更容易靈光一閃想到方法。

05 提高自我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其想要變得像別人一樣,不如專注在自己的特長,思考自己擅長哪類型的工作,以及如何將自己的特色運用在工作上。如此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生存˙。

  當事情不如意的時候不妨想想”本來”,你本來想做甚麼,你本來想怎麼做,回歸自己擅長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更有效率。另外不要抗拒學習,如果不學習新的事物,再怎麼有趣的工作最後都會變成如例行公事般枯燥。(這點在上一篇”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也有提到喔)

  時時刻刻將自己保持在思考清晰的狀態,捨棄不必要的資訊與煩惱(丟掉你的手機!)。據說有人透過冥想讓自己的思想更清晰,但冥想也被說是 Djokovic 成績下滑的主因(?),但我覺得如果能適時的沉澱思緒讓大腦放鬆遠離各種刺激應該多少會有幫助吧!另外,將周圍的物品簡化到最低程度也是一種方法喔 : D

  使用甘蔗圖甘特圖規劃自己的工作,一開始規劃時就將流程拆解成多個步驟,並且評估各步驟需要多少時間。各階段完成之後可以回頭 Review 最初的規劃是否正確,將各步驟切分開來更能精準的掌握整個專案。(可以參考 Scrum 的運作方式)

06 展現成果的能力

  盡量依靠自己解決問題,試著提供無可取代、超乎想像的價值。但這不代表所有事都需要靠自己完成,若真的不懂的問題詢問專家可以省下自己調查的時間,重點是要從問問題的過程學習到新的東西。每次遇到同樣的問題都要再問一次是很糟糕的事情阿!

  要讓主管知道你的進度,以避免因為雙方認知落差而導致資源浪費。比如說經過調查之後你認為 A 方法不適用而因此放棄卻沒有跟主管提到,則主管可能已經花了時間精力幫你協調相關資源。試著盡量配合主管的習性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看吧這又是另一個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所有方式來解決的問題)。

  在開會之前,要先想清楚這個會議的目的是甚麼?是單純的報告結果並徵求同意?或是有未解決議題需要討論?又或者是要確定團隊中的工作分派?先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夠適當規劃會議流程。同時為了有高效率,必須要確保參與會議的人都了解核心的問題。會議是非常高成本的活動,低效率的會議會拖慢整個專案。另外在會議內使用”我們”而非”我”更能讓人產生共鳴而更同意你的想法或發表更多有用的意見。

07 簡報的技巧

  與開會相同,在做簡報之前要先想清楚這份簡報 “想傳達的內容” 是什麼。好的簡報能與聽者產生共感與共鳴,因此必須要先想好要在甚麼地方與聽眾有共鳴。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最好先設計一個吸引人的情境故事,規劃好整個脈絡之後再開始製作簡報。

  簡報的架構必須跟金字塔一樣,由一個一個柱子般的事實支撐住不同的理由,最上面才是根據這些理由而來的提案。簡報內的訊息要經過結晶化,只保留最精化的部分,避免解釋太多反而甚麼都講不清楚的狀況。

其實上面的七堂課不是書中的七堂課(?)因為書裡面有些很偏向工具性的內容我就省略掉了,有興趣的就把這本書借來看吧XD
其實這本書也有提到,分析工具都是死的,正確的應用分析工具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我可以記住上面提到的這些觀念囉 : D

胖瓜
Books

One Pingback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