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
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拓撤 著 / Veda.S 譯
最早會看到這本書是在 Ptt Books 版發文找一種書籤的時候看到有人談到,看到標題覺得好像很有趣就被騙來看了。
離題一下,當時在找的書籤是一個鋼鐵夾配上一條帶子,夾子可以直接夾在封底上,就可以用帶子當作書籤了!個人蠻推的,不過這個是親戚去國外帶回來的,在台灣找了很久都沒找到QQ
回到正題上,或許是因為抱著不正確的期待,實際上看完這本書還蠻失望的。不得不抱怨一下台灣的書名翻譯也越來越有內容農場的風格。這本書的日文名直翻是“印度人之謎”,而內容對印度的風俗、印度人的觀念有簡單介紹以外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講印度的歷史與印度的宗教史(因此充滿了許多難以記憶的印度名字)。可以想見這絕對不是甚麼有趣的書籍…。台灣標題翻譯成這樣真的很想吐槽。
作者是研究喀什米爾的學者,2000 年到 2012 年這段時間待在印度查謨-喀什米爾邦的首府 Jammu,並在當地取得社會學的博士學位。在介紹印度文化上應該是有足夠話語權的。但可能也是學者出身的關係,內容娛樂性較低XD
看完這本書其實沒有特別的感想,可能是因為前兩章印度歷史以及印度宗教看完之後就頭昏腦脹了(?) 不過印度真的是一個奇妙、混亂又充滿衝突的地方。這或許來自於他複雜的民族組成、宗教、還有將人民分群的種姓制度。2007 年因緣際會有去旅遊過一次,不過時光久遠對整趟旅程不是非常有印象XD 只記得各種充滿印度風味的屋頂上的雕刻,還有泰姬瑪哈陵,最後就是所有食物都是糊糊狀的類咖哩物品以及各種豆子(?)
送各位一張 2007 年在印度的小胖瓜
總而言之沒有推這本書,除非你真的對印度蠻有興趣,或是不幸要去印度出差(?)。
以下就節錄一些印度比較有趣的事情吧XD
馬桶
印度的有些馬桶長這樣,燈燈燈:
對,他不是用坐的…那既然不是用坐的,為什麼不乾脆直接弄成蹲式馬桶就好了呢?因為印度人覺得英國好棒棒,被殖民的歷史讓印度人崇尚英國文化,也就覺得應該要用西式馬桶,但又覺得直接坐在馬桶上不衛生不習慣,因此就發展出了這種危險的東西……
種姓制度
其實印度現在的種姓制度並不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在過去印度人流動性較高,例如經商、游牧、佃農移動到耕種條件較好的地區,因此階級間的界線較不明確。
近代早期由於人口遷移的狀況減少,加上英國政府為了管理印度而開始研究印度文化,發現種姓制度有助於管理社會,現在的種姓制度才因此興起。其實我們熟悉的四個種姓(瓦納爾)並非印度常用的種姓制度,各瓦納爾間還有不同的”迦提”形成的小族群,人們會在其中尋求認同感並與不同的迦提比較競爭。
西方學者在古典文獻上研究的結果認為梵語與歐洲語言同出於印歐語系,並且由梨具吠陀經中舉出”亞利安”這個名詞得出印度種姓制度來自於亞利安征服者的概念。但實際上印度古代史權威 Romila Thapar 認為原本印度人根本沒有人種概念。
神秘風格的神明畫像
英國人原本覺得如果教導印度人寫實畫法就可以讓他們學會合理化思考而不要那麼迷信,結果印度人就把它變成有印度風格的魔術寫實主義,讓印度教更風靡了……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關係
甘地被”印度教徒認同”視為印度教的聖者般的存在,但矛盾的是甘地一直是著期許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和平共處的世俗主義。印度教與穆斯林長期以來的衝突導致印巴分裂,起因可能是過去曾經被伊斯蘭教(蒙兀兒帝國)統治、與鄰國的敵對意識、對穆斯林的歧視、印度的穆斯林普遍貧窮等等。印巴分裂之時穆斯林較多的喀什米爾因為領導者較親印度的關係被劃給印度,對印度而言是宗教融合的象徵,但對巴基斯坦而言卻是被割走的土地
除此之外,印度北部各部族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因此想要從印度獨立並發起的反政府武裝衝突。
Misc
- 對印度人而言飲食不屬於市場經濟的範疇,很少人會在外面吃東西
- 印度人只有在少數情況會去廉價餐廳(類似台灣快餐店)用餐,連中產階級以下的印度人都不太會想去廉價餐廳,想要好好活下去就不要選太便宜的餐廳